1.4 当亚洲就是世界经济时(1/1)
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
自7世纪伊斯兰兴起就已开始成形。
每个小学生都知道,哥伦布无意中踏上美洲时,其实在寻找印度。但葡萄牙人在1490年代时真的抵达了印度。他们不像西班牙人在美洲那样,一一征服所遭遇的当地社会,但他们的确促成以印度洋为中心的庞大商业制度逐渐动摇。
以亚洲为中心的这一世界经济,自7世纪伊斯兰兴起就已开始成形。第一代改信伊斯兰的阿拉伯人,征服他们西方拜占庭世界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埃及、叙利亚)和东边萨珊王朝(sassanid)的土地(今伊朗、伊拉克)时,只为经济活动定下少许规则;开罗、大马士革、巴格达、塔什干的穆斯林贸易商和非穆斯林贸易商(以犹太人或基督徒居多),经商方式一如以往。罗马衰落后,沟通地中海、印度洋两世界的通道为之中断,但穆斯林的上述征服行动,使两世界的中间地带一统于哈里发治下,从而使两世界再度能安全无阻地往来。
随后几代穆斯林通过武力将从西班牙到索马利亚、西非、爪哇的广大地区纳入伊斯兰版图,印度人和其他民族的贸易网与西方、近东的贸易网连成一气。在这帝国的边陲,贸易商与更广阔的世界开展贸易。贸易商在广东、马来西亚购买中国瓷器和丝织品。欧洲人将印尼的香料经红海、地中海运回国;从东欧、土耳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则输入其他重要商品,包括黄金(主要供铸币之用)、铁、木材、黑人与白人奴隶。
没有哈里发所打造的有限一统局面(特别是在货币上),就不可能有这快速蓬勃的贸易,也不会有城市上层阶级对珍奇事物永无餍足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伊斯兰宽松的统治方式:只要乖乖上贡,地方统治者可以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大部分统治者允许各种信仰的贸易商自由来往各港间。战争频仍,但通常局限于陆地,海上仍畅通无阻。在某港经商不顺的贸易商,可以到别的港口另寻商机。海盗劫掠常见,但还应付得来。往往按同民族或同信仰之关系组成的贸易商团体设有保险基金,用以在人员落入海盗手中时支付赎金。绑架成为非常普遍的行业,以致13世纪时,整个地中海地区,还有公定的赎金数目。
在这一由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构成的世界里,经商触角遍及广大地区。数百年后在开罗某犹太会所发现的犹太商会信件显示,有个家族商号在印度、伊朗、突尼斯、埃及都设有分支机构。此外,复杂的国际劳力分工也发展出来,抵抗十字军的伊斯兰战士,身穿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锁子甲,佩带以今日坦桑尼亚所开采的铁、在印度熔炼的钢剑,就是明证。长距离交易的商品,不只奢侈品,还包括面粉、柴枝之类又大又笨重的民生必需品。密集的交易活动也促成知识、产品扩散到全球各地。原从东亚缓缓传播到印度、部分美索不达米亚的种稻技术,这时被引进埃及、摩洛哥、南西班牙;高粱从非洲传到地中海地区。棉花早在7世纪时就已从印度引进伊拉克,然后沿着贸易路线,从伊拉克传到叙利亚、塞浦路斯、西西里、突尼斯、摩洛哥、西班牙,最终抵达尼罗河谷。伊斯兰贸易路线将造纸术从中国引进欧洲,将古希腊医学传回已失传该医学的欧洲。
葡萄牙人抵达时,这一体制已陷入困境。奴隶、不堪横征暴敛的小农、城市里的穷人造反;外敌入侵;还有生态问题导致经济萎缩、四分五裂。但贸易量仍然庞大,该体制所赖以运行的基本规则仍未动摇。这地区普遍认为海洋不属于任何人,而葡萄牙政府是第一个攻击这个基本理念的政府,且是第一个运用武力改变贸易路线的政府。有三个战略要地可以扼控当时主要的西向贸易路线,分别是马六甲(位于连接印度洋、太平洋的海峡中)、霍尔木兹(位于波斯湾口)、亚丁(位于红海口)。葡萄牙人航入亚洲水域不到二十年,就在其中的马六甲、霍尔木兹建立要塞(未能拿下亚丁,但在每年的航行季节期间成功封锁该地)。他们还建造了许多沿海要塞,大部分位于印度。他们宣称胡椒贸易为他们的专利,不容他人染指,凡是在这广大海域航行的船只都得有他们发的通行证,否则他们一律有权登船或予以击沉。通行证要价低廉,但购买者得同意不买卖某些商品,同意抵制某些港口。
葡萄牙人口气很大,但根本没那实力。他们的殖民地始终很脆弱,因为它们都无法自给自足。事实上,大部分殖民地得以幸存,完全是因为它们太弱,对陆上主要强权不构成威胁;因此附近的王国乐于提供葡萄牙人饮食所需,以换取海上通行证和航海安全。对于胆敢侵犯他们专卖利益者,葡萄牙人的确予以严惩(击沉船只,炮轰港口,烧毁作物),但他们未能真正主宰印度洋。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遭到反扑。亚齐(acheh)苏丹率兵进攻陆、海,在印度贸易商协助下,1540年代重启红海贸易路线,16世纪末期(在土耳其人协助下)一再围攻马六甲。不久,更强大的欧洲人出现:荷兰人、英格兰人。到了17世纪初期,亚洲的葡萄牙帝国已日薄西山,无可挽回。但由重商主义、贸易战争、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构成的时代,才刚开始。
印度洋中葡萄牙帝国地图(1580)
(转引自knchaudhuri,trade and civilisa tion the dian ocean:an enoic history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