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三个目的(求订阅!求月票!)(1/2)
时间如流水,转瞬即逝。
9月份到了,莉莉丝也是第一个离开伦敦的人。
张宣跟着去了趟苏格兰东海岸圣安德鲁斯。
说实话,他对圣安德鲁斯这个城镇的感觉很是一般,甚至不喜欢。
怎么说呢,就是色调有种废墟感,落败感。
可能是后世的高楼大厦和霓虹灯见多了,骤然见到这样的灰色格调,有视觉落差。
在学校转了一圈,一起吃了顿饭。
离开前,莉莉丝非常不舍的抱着他,“你先去忙,先去找资料、找灵感,等我放假就来找你。”
“好。”
张宣伸手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最后凑头亲昵一下,也是跟着廖芸和谢琪回了伦敦。
女儿回学校了,廖芸也是松了一口气。她虽然阻拦得了一时,但阻拦不不了一世,于是干脆来个眼不见为净,第二天也走了。
从希思罗机场回来,谢琪热情地问:“大作家,你呢,你想去哪,我送你过去。”
张宣也不客气,笑说:“送我去伦敦图书馆吧,我去找点资料。”
谢琪说行。
他此番来英国有三个目的。
一个目的是见见莉莉丝。
当他决定不再逃避,决定接受这个女人时,就在心里给她开辟了一片土壤,自然是要来见见的。
第二个是关于“发条女孩”。他去图书馆,要多多翻找科幻类书籍,甚至要买一些回家填充门面,做给别个看。
这样以后别人问起来、你的科幻小说有很多西方元素时,也有解释的根源。
第三个目的就是会会罗琳。
老实话,第三个目的是最不靠谱的。
偌大的城市,在茫茫人海中,想要找到罗琳无异于大海捞针。
不过他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不找得到都不是那么重要。
94年正是罗琳第一段婚姻破裂期。
她带着孩子返回了英国。
经常在伦敦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往返做秘书工作,工资低廉,因为租不起房还向政府申请了低保。
根据破碎的回忆:由于脑海里装着哈利波特的故事,为了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罗琳在这段时间,经常跑伦敦图书馆和市政厅图书馆查阅资料。
原因嘛,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填充她自己的知识。
所以张宣决定在这两个图书馆守株待兔一段时间,问问图书馆里的职员,是否认识罗琳这么個人
要是这里找不到,他就决定去曼彻斯特城市的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碰碰运气。
如果伦敦和曼彻斯特都找不到,他就最后去一趟罗琳的老家苏格林爱丁堡看看。
这是他的全部计划。
如果计划里没碰到罗琳,那就放弃“哈利波特”这本书。
其实做出放弃的决策也是无奈之举,没办法的事情。
有资料显示,罗琳的第一部哈利波特是1995年写完的。
现在都是1994年9月份了,说不定人家已经动笔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罗琳的“哈利波特”很早就开始动笔了,只是断断续续到1995年才完稿。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张宣不会冒着被世人质疑的风险去写哈利波特。
因为这样会得不偿失。
钱嘛,哪里赚不是赚
没必要在这颗树上吊死。
伦敦图书馆很大,创建于1841年,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
管内收藏超过了100万种物品,涵盖了55种不同的语言和000多种主题。
张宣进到里面就感受到了一种浓烈的书香气,这种文化沉淀非常迷人。他很是喜欢。
张宣目的非常明确,先是找一本科幻书籍,然后来到魔法类书籍区域守株待兔。
因为他知道,罗琳要是来这个图书馆,就一定会在魔法类书籍区域查找资料。
第一天,张宣在图书馆呆到日落时才走出来。
收获颇丰,他快速读完了“魔鬼三角与ufo”。
第二天,张宣赶了个大早,还是去的伦敦图书馆。
今天他换了本书,读的苏联科幻代表作“在我消逝的世界里”。
读完这本书时,张宣感觉脖子有点累,大致扫视一圈附近区域,还是没看到罗琳。
他也不失望,直接出了图书馆。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
张宣上午准时到,下午谢琪准时来接,接着两人就去找个小饭店吃一顿,或者谢琪回家做饭。
有一次谢琪问他会不会做饭
张宣回答就是:因为从小会读书,家里从来不让干活,两手从没沾过阳春水。别说做饭了,酱油在眼前倒了都不带扶一把的。
谢琪语塞好久,末了只得感叹:你虽然出生在农村,却遇到了开明的父母,难怪有这么大的成就。
每当这个时候,张宣就像小鸡仔似点头,夸她厨艺好,把人家夸得心花怒放或者不好意思为止。
反正就是一句话,想要老夫给你做饭,您梦还没醒呢...
车子往前开一段,谢琪问:“今天收获怎么样”
张宣回答说:“还好,里面馆藏丰富,每天都有惊喜。”
谢琪又问:“那你还要去曼彻斯特吗”
张宣说:“去,你天天好吃好喝的供着我,改天我怎么也得陪你去看看曼联球赛。”
谢琪高兴地说:“算你有良心。你不知道,为了不怠慢你这个大作家,我天天打电话给国内,问我妈妈这菜怎么做,那菜怎么做,真是操碎了心。”
张宣说:“所以说你是我姨姐呢,天生就会疼人。”
谢琪鄙视地看他一眼:“把后半段收回去,我可不敢疼你,你这胃口也太刁钻了。亏你第一天还说不挑食,我单纯地信以为真了。”
为了明天还能吃到好吃的,张宣只是笑。
路过一家酒吧时,谢琪忽然问:“你去过酒吧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