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萨拉戈萨手稿 > 作者及本书大事年表

作者及本书大事年表(2/2)

目录

2月1日,波托茨基与妻子正式宣布离婚(波托茨基需要返还一部分嫁妆)。从这一天开始,他离开原居住地,先后赴图利钦、伊瓦诺,当年冬天赴克列梅涅茨[38]。

弗里德里希·阿德隆[39]在莱比锡以“莫雷纳山脉冒险记”(abenteuer der sierra orena)之名出版了《萨拉戈萨手稿》开篇的德译本。

1810年

波托茨基赴彼得堡,再版《俄国欧洲部分的考古地图》,出版《研究古奥运会之前时代的年代学原则》(prcipes de chronologie,pour les teps antérieurs aux olypiades),克列梅涅茨学界对这部作品反响冷淡,这或许导致他的意志进一步消沉。

约瑟夫·德·麦斯特尔[40]写给他两封《就〈圣经〉年代问题致扬·波托茨基伯爵的信》,信中充满对他的指责。

1811年

3-5月间,经维尔纽斯、比亚韦斯托克[41]返波多利亚。或在当年游巴黎或西班牙,但无明证。

1813年

在克列梅涅茨出版《研究古奥运会之前时代的年代学原则》第二版的第一册。

在巴黎出版《阿瓦多罗》(avadoro)。

11月,波托茨基在乌拉季夫卡[42]迎接他从俄军战俘营归来的长子。他的长子、次子之前均加入华沙公国的拿破仑军队。

1814年

在巴黎出版《阿方索·范·沃登生命中的十天》(dix journées de vie d&039;alphonse van worden),在克列梅涅茨出版《研究古奥运会之前时代的年代学原则》第二版的第二、第三册。这部作品因未得到审查机关明确许可,有被查封的危险。波托茨基上诉后,拉苏莫夫斯基[43]部长下令取消查封。

7月3日,长子阿尔弗莱德与约瑟芬·曹尔托里斯卡结婚。这桩婚事让波托茨基重新振作起来,也改善了他和岳母伊莎贝拉·卢博米尔斯卡之间的关系,他的岳母一直承担着他长子、次子的生活费用。

1815年

为特姆贝基[44]的诗集《索菲约夫卡》(fijowk)写序,诗集的法文译本在维也纳出版,当时正值维也纳会议[45]期间。出版《斯坦尼斯瓦夫·波托茨基传》(vie de staniss potocki),该书写成于1811年。

出版《研究古奥运会之前时代的年代学原则》的第四、第五、第六册。

在家产散尽、身体多病的情况下,波托茨基于12月11日在乌拉季夫卡自杀身亡。据肖洛维耶夫斯基(scholoski)的描述,他花了几个月时间,从一只茶壶盖上取材,磨制出一枚子弹,然后将子弹装入枪膛自杀。据另一个版本的说法,他自杀用的子弹可能是一枚经神父祈福过的银弹。12月20日,遗体在皮基夫安葬(另据最新研究,波托茨基有可能是于11月20日去世、12月2日安葬的)。

1822年

夏尔·诺迪埃[46]在没有署原作者姓名的情况下,把“蒂博·德·拉雅基埃尔的故事”(参见第十天的内容)移植到他的《地狱风情》(fernaliana)一书中。

1829年

尤利乌斯·冯·克拉普罗特在巴黎出版《阿斯特拉罕和高加索的草原之旅,及这些地区早期居民的远古史》(voya dans les steps d&039;astrakhan et du caucase histoire priitive des peuples i ont habité anciennent ces ntrées)、《再游黑海回忆录》。

1832年

普希金根据不完整的《萨拉戈萨手稿》的开篇内容[47],创作了一个俄语版本,即诗作《阿方索》(alphonse)。

1834年

库尔尚伯爵(即莫里斯·库赞)[48]出版了一本所谓的《克雷基侯爵夫人回忆录》(uvenirs de arise de créy),书中以“地上的天堂”为题,讲述了一段“卡廖斯特罗手稿残章”的故事,内容剽窃了“朱利奥·罗马蒂和萨莱诺山公主的故事”(参见第十二、第十三天的内容)。

1841年

“库尔尚伯爵”在《新闻报》( presse)上发表作品《夺命谷》(le val funeste),内容抄袭了《阿方索·范·沃登生命中的十天》的开篇,《国民报》(le national)揭露了这次抄袭,双方为此打起官司,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1842年

《阿方索·范·沃登生命中的十天》在巴黎重印。

1847年

埃德蒙·霍耶茨基[49]在莱比锡出版《萨拉戈萨手稿》的波兰语译本。

1855年

华盛顿·欧文[50]出版《沃尔夫特栖息地》(wolfert&039;s roost and other stories)一书,书中有一段“马耳他骑士团大区领主”的故事,但没有指明出处(参见第五十三天的内容)。

1862年

霍耶茨基的译本在布鲁塞尔重版。

1917年

霍耶茨基的译本在华沙重版(收入“缪斯丛书”)。

霍耶茨基的译本在华沙重版[出版者马里安·托波罗夫斯基(arian orowski)],有少量改动和删节。

1956年

经莱谢克·库库尔斯基(leszek kukulski)编校(除霍耶茨基的译本外,还对照了s版本和k版本的手稿[51]),新的波兰语版本在华沙出版。

1958年

经罗杰·卡依瓦[52]编校,非全本的《萨拉戈萨手稿》重版(约占全书四分之一)。

1964年

沃伊切赫·哈斯[53]将《萨拉戈萨手稿》搬上大屏幕。

1968年

莱谢克·库库尔斯基的《萨拉戈萨手稿》波兰语版本经重新编校后重版。

1972年

罗杰·卡依瓦编校的版本以“阿维拉女公爵”( duchesse d&039;avi)的书名重印。

1973年

法国电视广播公司(ortf)在其所属频道播放菲利普·杜克莱斯特(philippe ducrest)导演的四集电视剧《阿维拉女公爵》。

1980年

经达尼埃尔·博瓦(daniel beauvois)编校,《阿斯特拉罕和高加索的草原之旅》(两卷)重版。

1987年

多米尼克·特里埃尔(doie triaire)整理、评注的波托茨基的《政治文集》(ecrits polities)出版。

1989年

《萨拉戈萨手稿》第一个全本出版。

多米尼克·特里埃尔编校的《滑稽表演集及安达卢西亚的吉普赛人》重版。

[1] 译注:波多利亚是东欧的一个历史地区,包括现乌克兰中西部、西南部及摩尔多瓦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先后属多个国家,1672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699年重回波兰立陶宛联邦,1793年在波兰第二次被瓜分时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

[2] 译注:现乌克兰南部文尼察州村落。

[3] 译注:当时的西西里王国尚未并入意大利。

[4] 译注:当时塞尔维亚属奥斯曼帝国统治。

[5] 译注:科普特人指古埃及信仰基督教的民族。

[6] 译注:波吉亚家族是15和16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西班牙裔意大利贵族家族,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仅次于美第奇家族的意大利著名家族。

[7] 译注:斯坦尼斯瓦夫二世(1732-1798),波兰立陶宛联邦末代国王与大公(1764-1795)。

[8] 译注:菲利波·马齐(filippo azzei,1730-1816),意大利医生、哲学家、思想家、学者。

[9] 译注:西庇阿·皮亚托利(scipione piattoli,1749-1809),意大利天主教士、教育家、作家、政治活动家,是波兰启蒙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10] 译注:斯特法妮·菲利西泰·德·让利斯(stéphanie félicité de nlis,1746-1830),法国女文学家。

[11] 译注:在第二次瓜分波兰时,波兹南被划归普鲁士。

[12] 译注:v城当指华沙。

[13] 译注:腓特烈·威廉二世(1744-1797),普鲁士国王(1786-1797)。

[14] 译注:萨尔马提亚人是位于黑海以北的伊朗人部落联盟。自15世纪起,波兰人开始将自己的起源与萨尔马提亚人联系在一起,16-19世纪,萨尔马提亚主义成为在波兰贵族中占领统治地位的生活方式、文化和思想。萨尔马提亚主义赞颂波兰军队过去的胜利,倡导波兰贵族维持这种传统。

[15] 译注:让—皮埃尔·弗朗索瓦·布朗夏尔(jean-pierre fran&231;ois bnchard,1753-1809),法国航空家,曾驾热气球于1785年第一次飞越拉芒什海峡。

[16] 译注:古斯塔夫三世(1746-1792),瑞典国王,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外甥,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表哥。1792年被瑞典贵族刺杀身亡。

[17] 译注: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1779-1831),沙皇保罗一世的第二个儿子,俄属波兰的实际统治者(1815-1830)。

[18] 译注:米哈尔·扎别罗(ichal zabiello,1760-1815),立陶宛大公国将军。

[19] 译注:日林齐(zielce),现乌克兰城镇;杜边卡(dubienka),现波兰卢布林省城镇。

[20] 译注:克洛卜施托克(klopstock,1724-1803),德国诗人。崇尚浪漫主义,对歌德和狂飙突进运动影响甚大。

[21] 译注:柯斯丘什科(kosciko,1746-1817),波兰军队领导人,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美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反抗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科希丘什科起义。在领导1794年起义之前,他作为大陆军上校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

[22] 译注:现捷克西部城市。

[23] 译注:斯坦尼斯瓦夫·科斯卡·波托茨基(stanisw kostka potocki,1755-1821),波兰贵族、政治家、作家,是波兰启蒙运动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之一。

[24] 译注:加利西亚为中欧历史地名,现属乌克兰和波兰。波兰第一次被瓜分后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省份。

[25] 译注:现德国下萨克森州城市。

[26] 译注: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位于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游牧民族,曾建立斯基泰王朝。

[27] 译注:即前文所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

[28] 译注:历史上伏尔加河的一个汗国,1556年归属俄罗斯。都城为今俄罗斯城市阿斯特拉罕。

[29] 译注:尤利乌斯·冯·克拉普罗特(juli von kproth,1783-1835),德国东方学家。

[30] 译注:波兰货币单位。

[31] 译注:曼涅托(活动时期为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古埃及祭司和历史学家,用希腊语著《埃及史》一书(三卷)。

[32] 译注:亚当·恰尔托雷斯基(ada czartoryski,1770-1861),波兰贵族、政治家、作家。曾任俄罗斯帝国总理大臣、外交部部长,1831年任波兰临时政府首脑。

[33] 译注:赫尔松省是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1803年建省,现属乌克兰。

[34] 译注:现乌克兰西部的一个历史地区,当时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

[35] 译注:戈洛夫金亲王(prce golovke,1762-1846),俄罗斯帝国外交家,曾任驻斯图加特和维也纳大使。1805年率团远赴中国,到达乌尔格(现乌兰巴托)后,当地官员在寒冷的天气里请他们露天吃饭,并让他们对摆着烛台的桌子磕头。戈洛夫金亲王表示拒绝,远征队无功而返。

[36] 译注:《提尔西特和约》是拿破仑法国与第四次反法同盟战败国俄国和普鲁士在1807年7月7日和9日签订的和约。

[37] 译注:在当时的法文版曼涅托《埃及史》一书中,附有以“古代编年史”为名的一些残章,有人认为这些残章也是曼涅托所写,也有人认为其出自曼涅托之前的作者之手。

[38] 译注:三地均为现乌克兰城市。

[39] 译注:弗里德里希·阿德隆(friedrich adeng,1768-1843),德国语文学家、博学家,后成为俄罗斯帝国国民。

[40] 译注:约瑟夫·德·麦斯特尔(joseph de aistre,1753-1821),萨丁尼亚王国政治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41] 译注:维尔纽斯是现立陶宛首都,比亚韦斯托克现为波兰东北部城市,位于白俄罗斯边境附近。

[42] 译注:现乌克兰南部文尼察州村落。

[43] 译注:拉苏莫夫斯基(razouovski,1748-1822),俄国政治家,1810-1816年间任俄国国民教育部部长。

[44] 译注:斯坦尼斯瓦夫·特姆贝基(stanisw trebecki,1739-1812),波兰启蒙运动诗人。

[45] 译注:维也纳会议是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外交会议,目的在于解决由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

[46] 译注:夏尔·诺迪埃(charles nodier,1780-1844),法国作家。

[47] 译注:普希金看过巴黎出版的《阿瓦多罗》《阿方索·范·沃登生命中的十天》这两本书后,曾尝试寻找剩余部分的书稿,未能成功。

[48] 译注:莫里斯·库赞,库尔尚伯爵(aurice ,te de urchaps,约1777-1859),法国作家。

[49] 译注:埃德蒙·霍耶茨基(edund chojecki,1822-1899),波兰记者、作家、诗人。

[50] 译注:华盛顿·欧文(washgton ivrg,1783-1859),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

[51] 译注:参见“原版第三版编者序”。

[52] 译注:罗杰·卡依瓦(ror caillois,1913-1978),法国作家、社会学家、文学批评家。

[53] 译注:沃伊切赫·哈斯(wojciech has,1925-2000),波兰导演。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