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葡萄牙的高山 > 第二部分 归途 02

第二部分 归途 02(1/2)

目录

“为什么耶稣要讲述寓言?他为什么既要讲故事,又要在故事里现身?为什么真理要借助虚构的手法? 一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其他以创作为生的手艺人像弹拨曼陀林一样玩弄语言,创作出富含隐喻的故事。另一方面,拿撒勒人耶稣 (10) 却鲜有史料记载,这难道不奇怪吗?里斯本一个不起眼的政府官员来到布拉干萨,他是个不值一提的谨小慎微的小个子男人,报纸却长篇累牍地报道,这些报纸甚至还会被存档。或者就说你,你的工作,欧塞比奥。一个人死了,这再正常不过;但你为他写了份报告,把一个速朽的生命化为不朽。然而,上帝之子降临城中,他四处游走,他与所有人见面,他的神迹让人惊叹不已,他被谋杀了——却没人记录这一切? 当这颗伟大的神圣彗星撞击地球时,它唯一的痕迹只是一系列口述的传说?

“在基督纪元的第一个世纪,异教徒留下了上百份文稿。没有一份提到过耶稣。没有一个同时代的罗马人——官员、将军、政客、历史学家、哲学家、诗人、科学家、商人、任何类型的作家——提到过他。在任何公共场所的铭文或者存世的私人信件中都找不到有关他的蛛丝马迹。他没有出生记录,没有审判报告,也没有死亡证明。他死后一个世纪——整整一百年之后!——才出现两份关于耶稣的记述:一份来自小普林尼,一个罗马元老院议员及作家,另一份来自塔西佗,一位罗马历史学家。一封信和几页纸——这就是这个帝国狂热的官僚和骄傲的权贵的全部贡献。要知道,帝国的下一个宗教由耶稣创立,帝国的首都将成为他的信众的国都。所有异教徒都忽视了那个将把他们从罗马人变成基督徒的男人。这实在难以想象,就像法国人忽视了大革命一样。

“如果当年犹太人有更多关于耶稣的记录,那也都佚失了。谋害他的法利赛人没有留下一句话,犹太法庭没有留下一句话,审判他的宗教委员会也没有留下一句话。历史学家约瑟夫斯两次简要地提到耶稣,但距离他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在有关拿撒勒人耶稣的史料当中,所有来自非基督教渠道的记载合在一起也不过几页纸,而且全是二手的。它们的内容毫无新意,在基督教文献中均有记载。

“不对,不对,不对。史料对我们毫无帮助。我们对于耶稣的血肉之躯的了解全部来自四位寓言家。更叫人惊讶的是,这几位吟游诗人从没见过耶稣。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无论他们是谁,他们都没见过耶稣。和罗马人与犹太人一样,他们也是在耶稣殉难多年后才开始书写。他们是蒙受感召的抄写员,记录和整理了那些数十年来的口头传说。于是,耶稣通过这些口口相传的古老故事来到我们中间。一个人以这种方式在历史上留下印记,是多么随意、多么冒险啊!

“更奇怪的是,似乎耶稣自己想要这样。犹太人极度热衷读写。犹太人的每根手指都是一支笔。上帝对我们其他人只是口述,犹太人却得到了刻有文字的石板。然而,比起文字,竟有一个举足轻重的犹太人更偏爱转瞬即逝的声音。他选择飘忽不定的口头传说,而非白纸黑字的事实。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为什么不以伟大的战神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如同犹太人所期望的那样?为什么要讲述故事,而非书写历史?”

妻子领着他穿过一条又一条富丽堂皇的走廊。现在,欧塞比奥预感到,他们就快步入正厅了。那里有宏大的舞池、辉煌的吊灯和高大的窗户。

“我想,那是因为耶稣想再一次施惠于我们。一个故事就是一场婚礼,我们这些听众就是看着新娘一步步走近圣坛的新郎。在这场幻想的结合里,故事诞生了。和每一桩婚姻一样,这种结合让我们置身其中;而且,就像没有两桩完全相同的婚姻,我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也因人而异。故事对我们的感召如同上帝对我们的感召,它直接触及人心,而且我们欣然向往。故事有益于人的心灵。耶稣行走在世间,他的平静让我们安心。只要他还透过故事触摸着我们,只要他的指印还留在我们惊愕的脑海里,我们就与他同在。所以,他出现时并没有骑着一匹奔驰的马,而是端坐在一个故事之上。

“想象一下,欧塞比奥。想象你应邀参加一场宴会,面前是一张奢华的餐桌,上面摆着美酒佳肴。你尽情吃喝,直到酒足饭饱。这时你会转向主人,询问刚吃下肚的那些牲口的事吗?你也许真的会问,也许还能得到一些牲口的信息,但这怎么能跟你刚享用的大餐相提并论?我们必须放弃这种对历史上耶稣其人的还原主义追索。他无法被找到,因为那不是他选择留下印记的地方,也不是他选择的方式。耶稣讲述故事,也活在故事里。我们的信仰是对他的故事的信仰,在对故事的信仰之外几乎别无他物。圣言即故事,故事即圣言。”

玛丽亚深吸一口气。她的脸上洋溢着微笑。“现在,故事仍与我们同在。于是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

她弯腰从脚边的袋子里掏出一摞又一摞书。都是欧塞比奥很熟悉的:《褐衣男子》《蓝色列车之谜》《七面钟之谜》《寓所谜案》《悬崖上的谋杀》《三幕悲剧》《古墓之谜》《尼罗河上的惨案》《神秘的奎因先生》《abc谋杀案》《埃奇威尔爵士之死》《罗杰疑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死亡草》《死亡之犬》《斯塔福特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沉默的证人》《悬崖山庄奇案》。这么多封面鲜亮的精装本,全堆在他的桌上,其中几本砰然落地。

“最初我是在重读《东方快车谋杀案》时忽然萌发这个想法的。我注意到列车从东方开来。故事围绕着十三名乘客展开,其中一个是恶棍,是犹大。我注意到这些乘客来自各行各业,拥有各种国籍。我注意到其中一个调查人员,赫尔克里·波洛的助手,康斯坦丁医生。耶稣的故事不也是个东方故事,并且因为另一位康斯坦丁 (11) 而被世人传颂吗?耶稣不也有十二位门徒,其中一个不就是犹大吗?巴勒斯坦不也是一列混杂着各国籍民众的东方快车吗?赫尔克里·波洛的外国人长相常遭人指指点点,每次却总要靠他解开谜题。救世的异邦人——这不也是看待耶稣的一个角度吗?这些发现引导我用新的眼光来审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

“我注意到一系列事件。每个不经意的事件都暗藏玄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是对于有启示性的线索的叙述,因此语言直白简明,段落和章节短小庞杂,和福音书一样。只有关键点才会被讲到。侦探小说和福音书一样,也在去芜存菁。

“我注意到,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里几乎完全见不到孩子,因为谋杀案无疑只是成年人的娱乐;孩子在福音书里基本也没有出现,因为福音书同样只针对成年人。

“我注意到那些洞悉真相的人总是遭到怀疑和蔑视。那显然也是耶稣的遭遇。但是看看年迈的马普尔小姐,她总能洞悉真相,所有人却对此感到惊讶。赫尔克里·波洛也一样。那个怪模怪样的小个子男人怎么可能洞悉一切?但他确实洞悉一切。这是温和者的胜利——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里如此,在福音书里同样如此。

“最严重的罪行莫过于夺走一条生命,这一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故事的核心。这也是耶稣故事的核心。在这两类故事的叙述中,不计其数的角色被简要地介绍,都出于同一个目的:将所有嫌疑人罗列在读者面前,让他们观察谁屈从于恶魔的诱惑,谁却不为所动。坚忍与懦弱并立,在福音书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里都是如此。在这两类故事里,灵感出现的方式如出一辙:我们被告知事实,但事实本身善恶难辨;然后我们获得一种解读,这种解读为事实赋予意义。耶稣的寓言采用这种讲述方式:先是全面的阐述,然后是解释。比如耶稣的受难。他的殉难和复活正是先讲事件经过,再由保罗进行解释,并赋予其意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的结局也一样:赫尔克里·波洛先回顾所有的线索,再向我们揭示它们的含意。

“见证者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无论是耶稣还是赫尔克里·波洛都无暇提笔书写。他们满足于生活在话语的世界。所以见证者变得必不可少,否则我们怎么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过这其实是水到渠成。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那么不可思议的事,人们觉得有义务作为见证。见过耶稣的人会在余生里向家人、朋友和陌生人讲起他,直到他们的话传到保罗的耳朵里,然后是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阿瑟·黑斯廷斯也是如此——他在众多的赫尔克里·波洛故事中扮演类似华生医生的叙述者角色,忠实程度堪比福音书的讲述者。

“但是,每个证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可靠的。我们在阿瑟·黑斯廷斯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总是比赫尔克里·波洛慢半拍,要靠波洛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我们意识到愚钝的人并不只是阿瑟·黑斯廷斯。我们同样会遗漏线索,曲解事件关键,无法领会要点。我们也需要赫尔克里·波洛为我们解惑。耶稣的情况也一样。他身边围绕着数不胜数的阿瑟·黑斯廷斯,他们永远会遗漏线索,曲解事件关键,无法领会要点。他也需要向门徒解释一切,这样他们才能跟上他的脚步。即便如此,门徒的理解也多有偏颇,他们对于耶稣的言行无法达成共识。看看福音书吧:四本书,每本都和其他几本略有不同,每本都和其他几本有逻辑冲突,就像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常常互相矛盾一样。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里,凶手总比我们预想的离我们更近。想想《褐衣男子》《七面钟之谜》《三幕悲剧》《abc谋杀案》,尤其是《罗杰疑案》——我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我们的目光对于远方的恶魔很敏锐,但是距离越近,道德的近视就越严重。边界变得模糊,焦点难以辨认。于是当凶手揭晓时,你的反应是:‘你也有份,布鲁图?’ (12) 当犹大——好心的加略人犹大,我们亲爱的朋友和旅伴——被证明是叛徒时,门徒们一定也是这副表情。我们总是对于身边的恶魔视而不见,总是心甘情愿地把头转开!

“说到视而不见,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时总是身不由己。我们必须读下去。我们想知道是谁干的,怎么干的,为什么要那么干。然后我们找到了答案。我们惊讶于案犯的精心设计。啊,凶手的头脑多么冷静,他下手多么狠辣。我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们放下书本——然后我们瞬间就忘记了凶手是谁!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却忘不了受害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可以把小说取名为《罗杰疑案》或《埃奇威尔爵士之死》,却毫不担心读者会丧失兴趣。受害者已经摆明了,我们忘不了他。但是凶手那么快就从我们的头脑里消失了。在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写的众多小说之中,我们随手翻开一本,会下意识地想:我读过这本吗?让我看看。她死了,对,我记得,但是谁干的?哦,不记得了。 我们必须重新读上一百页才能想起是谁夺走了一条人命。

“我们把同样的健忘用在福音书上。我们记住了死者。我们当然记得住。但我们记得住是谁杀了他吗?假设你在街上随便拦一个人,问:‘立刻告诉我,是谁谋杀了耶稣?’我猜那人多半张口结舌。到底是谁谋杀了拿撒勒人耶稣?谁应当对此负责?是加略人犹大吗?嘿!他不过是个工具,一个帮凶。他背叛了耶稣,他把他卖给了搜捕他的人,但他并没有杀害他。那么,是不是本丢·彼拉多——那个宣判耶稣死刑的罗马执政官?也很牵强。他知道耶稣是无罪的,想把他释放,也更愿意把巴拉巴钉在十字架上,但他最终屈服于愤怒的民众 (13) 。彼拉多宁可牺牲一个无辜的人,也不愿眼睁睁看着骚乱爆发。所以他是一个懦夫,另一个谋杀案的帮凶,但他也并非真正的凶手。

“那么,是谁犯下的罪行?广义上讲,是罗马人吗?耶稣的确是被罗马士兵绑起来的——命令由罗马军官下达,遵照一个罗马行省的罗马律法。不过有谁听说过这么模糊的凶犯?神之子被一个早已消失的帝国的无名奴仆杀害,只为安抚一个争吵不休的本地族群——我们在神学上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吗?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难怪没人记得凶手是谁。

“啊!但是显而易见:是犹太人谋杀了耶稣!这话听上去很熟悉,对不对?一群工于心计的犹太长老和罗马当局沆瀣一气,阴谋除掉一个带来麻烦的同胞。(我们只记得恨犹太人,却忘了恨意大利人——为什么会这样?这真是一种耻辱!)但是,如果该负责的是犹太人,那么是哪几个人?他们叫什么名字?我们知道大祭司该亚法。还有其他人吗?没有别的名字被提及。实际上,和犹大、彼拉多一样,该亚法也只是帮凶。犹太人不能公开杀死犹太人——记得十诫吗?该亚法必须找到下得了手的人。于是他和同辈的长老煽动民众,让民众决定耶稣应该被钉死。他们承担着真实的、实质性的罪名。如果民众大声疾呼,要求释放耶稣、钉死巴拉巴,彼拉多一定会照办,该亚法的阴谋就无法得逞,犹大也不必退还沾血的钱。

“看样子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拿撒勒人耶稣的死,罪在民众。严格来讲,首先是民众被寂寂无名的官员欺骗,然后被寂寂无名的长老煽动,希望耶稣被处死,最后没名没姓的士兵动手杀死了他。但一切都源自民众,还有比民众更没名没姓的吗?民众的定义,不就是无名氏吗?这样看来,整件事水落石出:有罪的犹太人,有罪的罗马人——他们只是挡箭牌,是混淆视听的熏鲱鱼 (14) ,这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惯用手法如出一辙。难怪那些随处可见的粗人会认为隔壁的犹太人杀死了耶稣,因为那更具体。但神学上的事实是:无名氏杀死了拿撒勒人耶稣。那么谁是无名氏呢?”

玛丽亚顿了一下。片刻的沉默后,欧塞比奥如梦初醒,意识到妻子正在等待他的回答。

“哦!我不太清楚。我从来没有——”

“无名氏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所有人。我们杀死了拿撒勒人耶稣。我们就是民众。我们就是无名氏。写进历史的不是犹太人的罪,而是我们所有人的罪。但是我们那么快就忘记了这一点。我们不喜欢罪过,对吧?我们惯于文过饰非,将罪过转嫁给他人。而且正因为我们厌恶罪过,所以我们记不住福音书里是谁杀死了受害者,就像我们记不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里是谁杀死了受害者。

“说到底,这难道不是形容耶稣生平的最简洁的方式吗——一起谋杀案?一条生命被夺走,受害者完全无辜。是谁干的?谁有作案动机和时机?尸体上有什么痕迹?它说明什么?这需要一名优秀的侦探来破案。凶案发生多年以后,这位一世纪的赫尔克里·波洛出现了,他就是塔尔苏斯的保罗。基督教始于保罗。最早的基督教文献就是保罗的信件。我们从这些信中获知耶稣的故事,这比福音书上的耶稣生平早了若干年。保罗立誓把耶稣的事件查个水落石出。他使用自己的‘灰色细胞’,四处查访,听取证词,仔细查看事件记录,搜集线索,研究每一个细节。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他眼前闪现出一个画面,顿时恍然大悟。在调查接近尾声时,他得出了唯一可能的结论。然后他开始布道,开始书写;耶稣也从一个失败的弥赛亚 (15) 变成了替我们背负原罪的神子。保罗使得拿撒勒人耶稣的案件真相大白。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里,悬案的破解带给我们某种快感,同时读者也被她惊人的创造力折服。与此类似,耶稣的复活及其意义同样在基督徒心中唤起一种大欢喜——这种欢喜更进一步,它是持久的快乐;基督徒感谢上帝惊人的创造力,以及祂无限的悲悯。在这里,一个问题曾困扰保罗:一位慈爱的神为何会被意外处死,然后又复活?唯一的答案是:耶稣通过复活来洗刷我们的罪过。赫尔克里·波洛会由衷地赞同保罗解谜的逻辑。

“福音书里的世界是严酷的。那里充满了苦难——身体的苦难,灵魂的苦难。那是一个善恶分明的世界,善者一心向善,恶者穷凶极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也同样严酷。我们中有谁跟赫尔克里·波洛和简·马普尔一样,生活在谋杀案频发的世界里?而且在那些凶案背后,有多少邪恶暗流涌动!我们的世界不是那样的,对吗?我们中大多数人既没见过那么多善,也没见过那么多恶。我们航行在一条中间航道上。然而,谋杀案仍会发生,有时规模还很大,对不对?一战结束还没多久。隔壁的西班牙人正在肆无忌惮地相互屠戮。现在不断有谣言说,另一场大战就要在我们这块大陆打响。我们这个世纪标志性的罪行就是谋杀,欧塞比奥。无名氏依然活在我们中间。那条中间航道只是一个幻觉。我们的世界同样严酷,我们只是躲在运气和紧闭的双眼构筑的避难所里。等到运气用尽,等到眼皮被撕开,你该怎么办?

“令人悲伤的现实是:无论医生怎么说,都不存在自然的死亡。每一起死亡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谋杀,它不公正地夺走了一个被深爱的生命。即使我们中最幸运的人在生命中也至少会遭遇一次谋杀,那就是我们自身的死亡。那是我们的宿命。我们全都活在自己扮演死者的谋杀案里。

“唯一在道德高度上堪比福音书的现代文学只有地位低下的侦探小说。如果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放在福音书之上,用一束光透射下来,我们能看出两者遥相呼应,处处暗合。我们会发现相同的结构和类似的叙述。他们是同一座城市的两幅地图,是关于同一种存在的两个比喻。它们折射出同样清澈的道德之光。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世界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家。她的感染力和《圣经》一样强烈,她像《圣经》一样家喻户晓,因为她是一位现代使徒,一位女性使徒。在男人们喋喋不休两千年之后,该轮到女人了。这位新使徒回答了耶稣曾回答过的问题:我们要如何面对死亡?因为悬案终将告破,迷雾消散无踪。我们必须以同样的方式面对死亡:破解它,赋予它意义,把它放进人生的历程当中,无论这一切有多难。

“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和福音书有一点关键区别。我们不再活在预言与奇迹的时代。和福音书里的人们不同,我们不再有耶稣活在我们中间。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的福音书是关于神的存在的记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是关于神的缺席 的福音书。她的书是写给现代人的现代版福音书。现代人更多疑,更不愿接受信仰。因此耶稣仅出现在片段之中,藏在不起眼的痕迹间;他披着斗篷,戴着面具,身影模糊,隐于暗处。但是你看——他就在她的姓氏里 (16) 。更重要的是,他近在咫尺,低声耳语。”

玛丽亚·洛佐拉打量着丈夫的反应,一丝微笑爬上她的脸庞。他也向她微笑,却没有说话。老实说,听到她把耶稣基督和使徒保罗拿来跟阿加莎·克里斯蒂和赫尔克里·波洛相提并论,这让他感到别扭。一个来自英格兰托基市的四十八岁中年女人,一个创作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娱乐小说的作家——如果罗马教皇听说出了这么一个劲敌,他心里一定不痛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