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北野武的小酒馆 > 第四章 规矩的问题(6)

第四章 规矩的问题(6)(1/2)

目录

泛滥成灾的含糊说词

“好像蛮甜的”

我曾和名工匠小川三夫先生有过交谈。他是西冈常一大师的关门弟子,西冈家就是先后十几代人都从事修缮奈良法隆寺工作的那个大名鼎鼎的工匠家族。

这位西冈先生,照现代的标准来说,那就是一位像神一样的名人,在他身后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他修缮的药师寺的西塔塔尖,比东塔稍微高了那么一点。人们问他这两座塔为什么高度不一样,他这样回答:“木材是要收缩的,再过几十年高度就一样了。”如果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材,那么造出来的建筑物就必须保证千年不倒,这就是西冈大师的想法。

大师的弟子小川先生,现在开了一家叫作“斑鸠工房”的建筑公司,在公司里培养弟子。

就从他对刨子的用法来说吧,那也真可谓是出类拔萃。

将刨子放在柏木的方材上,用手指轻轻地一按,倏地一下就飞出了一卷刨花。如此纤细的刨花,薄得几乎达到透明的程度,简直令人感动。

由此,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够充分了解过去的工匠技术有多么了得。

小川先生告诉我,新加入工房的弟子,在开始的第一年里,只做磨刨刀的工作。我觉得这果然有道理。只有等到徒弟能够把刨刀磨到完美的程度了,师傅才会开始传授刨子的使用方法。我想呢,等到徒弟能够把刨刀磨完美了,刨子的基本使用法大概不用学也自然明白了吧。

在用道理进行教育之前,先让身体熟悉其基本做法。凡是涉及工具的使用,以前或多或少都采用这种方法。只有把工具用到像用自己的手和脚一般的熟练程度,工具才能真正地为人所用。工具是人类手足的延伸,以前是有这种明确的思想的。

所以,以前的人是不会被自己使用的工具所左右的。

这样的教育体制,现在已基本绝迹了。因此,现在的人会反过来被工具左右。

如今,新工具不断地在世上涌现出来,这事虽然够傻的,但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给孩子一部手机之前,先花上一年时间让他熟悉其用法,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年后,那部手机就会成为上世纪的遗产。

就像打地鼠游戏,新工具会接二连三地冒出来。

而且,以前的工具说到底是人类手足的延伸,所以要把它用好就得靠自己动脑筋。但是现在的工具呢,连动脑筋的事它都为你代劳了,所以不论你笨到什么程度,基本上都能使用。不是有人这么说吗,现在的电脑就连猴子都会用!

另外,被以前的工匠们瞧不起的那种反为工具所累的人,现在也越来越多了。

就拿我刚才发过恶评的邮件来说吧,如果你知道这种工具的优点和局限,在此基础上能像木匠使用刨子一样熟练地使用它,那我就说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现实是人在被邮件牵着鼻子走。

自从邮件在世上流行起来,年轻人的思考能力,就逐渐下降到了邮件的程度。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先思考然后再考虑如何写邮件,而是只思考那种用邮件可以写得出来的东西。

在互联网上,我的拥趸们建了几个网站。我很好奇上面会有些什么内容,于是有空就会去他们的论坛里瞅几眼。

有一次,我看见帖子里写的内容和事实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于是忍不住写下了“事实是这样的”一段文字,在帖子的末尾还署名“北野武”。

结果呢,我发的帖子遭到了粉丝们的狂轰滥炸。什么“你这个冒名顶替的大骗子”、“你简直就是个白痴”,什么“我认识北野武哦,他是不可能写这种话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他们既然叫我大骗子,我就只得乖乖地开溜了。

他们肯定认为北野武本人是不会亲自到粉丝网站上来发帖子的,但不论怎么说,这样的攻击也实在太过分了。于是我就想到,要是手写的信件,粉丝们也许会从笔迹或字面上察觉出“说不定是北野武本尊噢”。总而言之,我想说的就是,用邮件来写的文章顶多也只能达到这种程度。

如果你热衷于这种东西,那你的大脑里肯定是一团糨糊。

而这种糨糊大脑的象征就是“好像是这样的”这一类语言表达。

思考能力成了一团糨糊,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越来越幼稚。因为对于是否把自己的真实意思传递给了对方缺乏自信,所以就喜欢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

比如,“好像蛮甜的”这个说法,其实也并没有把甜到什么程度表达清楚。

是微微有点甜呢,还是像糖精那样特别甜呢?

各种程度的甜,都用一句“好像蛮甜的”来打发掉,不做细致入微的表达。不去仔细推敲那些难以表达的内容,只是模模糊糊地说个大致,这种虚假的表达在如今的社会里已泛滥成灾。

邮件里使用的文字肯定会比较简短,很容易使收件人产生误解。难道期待用这种大致的表达,激起对方的共鸣吗?“好像怎么怎么的感觉”,具体什么感觉就让对方自己去思考,认为这样就不会产生对立的情绪。

而且,不仅书面如此,在口语里也普遍使用这样的语言。是否可以这样说,如今的人对事物的思考方法也变得像邮件一般了?

语言这种东西,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些语言学家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就是以前的流行语。也许这是事实,但我总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对。

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也好,绘画也好,只要是艺术,那就是对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部分进行具体表现的一种手段。

女学生用“就像血红的夕阳”一句话来打发掉的夕阳的色彩,画家们会费尽心思去把它表现出来。将自己体会的“好像怎么怎么的感觉”具体地表达出来,就是艺术的使命。

如果用“好像怎么怎么”能够打发掉一切的话,那就不需要三岛由纪夫这样的作家了。对于“好像怎么怎么”的部分,三岛先生会连篇累牍地进行描写和渲染。

从无论什么都用“好像怎么怎么”来打发掉的那种感觉里,是产生不出优秀的艺术来的。

不要说“好像有问题”,应该将自己感受到的问题的程度具体地写出来。可是呢,这样的思考方式显然不适合邮件。

我觉得,“好像怎么怎么”这种语言的流行,不仅仅是单纯的流行语的问题,而是和思考能力的退化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

以前坐船要花好几个月才能到达欧洲,现在只要花几万块钱买张特价机票,半天就能飞到了。只要使用手机,就能和住在地球另一头的人通上话。只要连上互联网,就能把几万册大百科全书里的知识一网打尽。

因此呢,我们现代人就认为自己是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可是,这完全是个误解。为什么那么大的一块铁能够飞上天?为什么用手机可以和身在远方的人通话?能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的人,我估计十个人里连一个都没有。即便说有人能解释,你让那人画一张飞机或手机的设计图出来看看,他画得出来吗?

这些由文明衍生出来的便捷工具,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只是魔术师用的道具箱,只是不可思议的黑匣子。我们大脑里的内容,和数千年前的古人也没多大区别。促成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不过是一小撮天才而已。

不管怎么说,就是数学系毕业的大学生,估计你找一百个人来也不会有一个能把高斯法则说清楚。顺便说句,高斯是活在1700年到1800年间的数学家,也就是说,三百年前的人无法理解高斯,而我们今天也一样无法理解。

所以呢,你不要以为自己用着多么高级的机器,就觉得自己的脑子有多聪明。我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把北京猿人的孩子找来培养,就可以培养出和现代人同样智力水平的人来。所以嘛,最好牢记这一点:现代人的大脑与原始人相比,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不对,实际上甚至可以说是更加退步了。因为,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便捷的工具造成了人类能力的退化。

实际上,别说什么做电视节目了,就连打铁种菜,哪怕是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单靠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做不出来的。而我们的古人呢,他们会摩擦木片取火,如此说来,古人要比我们现代人聪明多了。

志生先生 48 说的落语里,用“就像给黑夜披上萼片的茄子”来比喻大茄子,我觉得先生的想象力实在是惊人。给黑夜披上萼片,太绝了。要是在现在的东京,那即便是给黑夜披好了萼片,由于四面八方到处都是闪烁的霓虹灯,你也不会看出那是茄子。我第一次听到这段落语的时候,仿佛亲眼看见了江户之夜的漆黑。

还有这样的一段。

“你这种家伙,就像衬衫上的倒数第二粒纽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