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死者田园祭》(1/2)
于1974年上映的日本电影。
导演、编剧:寺山修司
主演:菅贯太郎、高野浩幸、
八千草熏、春川增美、
原田芳雄等。
越是优秀的成人,越会捏造自己的过去
——打起精神去天马行空
少年与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于日本下北半岛的恐山山脚处,通过潮来1 与死去的父亲对话是少年唯一的乐趣。某天造访村落的马戏团团员向他提到了外面的世界,正好少年早已对当下的生活感到厌腻,满心向往外面的大千世界。少年便计划要离开村落,并与心仪的邻家少妇相约私奔。到这为止,都是如今已成为电影导演的“我”所拍摄的自传电影的一部分。
接下来二十年前的“我”现身于试映室,说明以上的内容并不真实,美化了过去。事实上村民全都透露着疯狂,马戏团团员也只是单纯的神经病。那位少妇则打一开始就没将少年的话当真,并对其冷言冷语,最后与情夫一同殉情。接下来少年再次回家与母亲两人共同生活,并与现在的“我”邂逅。
现在的“我”为了要改变过去,决心走入回忆与少年一起谋杀母亲。但是少年却被自东京返回村落的女性夺去童贞,一个人搭上火车离开村落。虽说现在的“我”打算独自一人谋杀母亲,却无法下手,于是便被抛在村落,并与二十年前的母亲面对面用餐……
寺山修司根据自己的诗歌集,创作出这部以自身少年时代为主题,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
在第一章《凤凰劫》当中,我提到有时候不应该想办法规避责任,而是要做出决断,即便必须承担某种程度的风险。从这一角度来说,许多日本人都会希望上司帮自己做出所有决定。即便是在政治上,大家也都不想要去承担风险以及责任,导致最后什么决定都做不了,这实在很不像话。
假如凡事都以安全作为优先考虑,那么就会搞得“不能吃想吃的食物”“也不能做想做的事”,这样真的会快乐吗?所以即便因此解决了核电站的问题,也还是会有下一个让人恐怖的问题出现的。
也许各位会觉得我不用举这么极端的例子,但不管是打柏青哥2 ,还是玩丁半博打3 ,在赌博时不可能会有一条“赌博无风险,出手必赢钱”的捷径。如果想要规避风险,那就别赌博。
如果去相信统计数据,赌博可就难以成立了。以统计数据来说,庄家的胜率最高,但若想要完全规避风险,就无法做出任何决断。
当事人会过分在意这微小的风险,同时又一厢情愿地认为“应该只有我才会成功”。因此,若各位要买彩票,一定要抱持着“我绝对不会中奖啊”的心态。像我每年都会购买日本的“夏日巨奖”以及“年末巨奖”4 彩票各二十张,但至今从未中过奖,不过我每次总是信心满满地认为一定会中奖!
未来存在着不确定性,人类才能够活下去
士兵身在战场时,心中某处总会抱持着“只有我会生还”的念头。虽然心中难免会想着“反正我明天就会死掉了”,但在此同时,也会有“搞不好只有我会生还呢”的念头。
我并非在否定这种行为。正因为是人类,所以哪怕概率再低,也会去期待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也因为如此,彩票才得以成立;以某种意义来说,也因为如此,战争才打得起来。若是知道自己上战场一定会死掉,那么任谁都不会想去当兵,但就是因为觉得有可能会活着返家,人们才去当兵。
也就是说,正因为未来存在着不确定性,人类才能够活下去。
而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点来使唤他人,也能够让全体组织成员的情感都朝向某一方向。我们要像摩西一样,让他人觉得“搞不好跟着这家伙走,可以一起去到什么好地方呢!”诚如拿破仑所说“唯有幻想能带动他人”,这句话并没有错,正因为人类如此弱小,所以才会相信存在着好的结果。
每个人都清楚知道人类终有一死,但却仍希望自己能活得越久越好。而这种“活得更久,且更加安全”的想法,正是一种幻想。
唯一确定的是,我们都“活在当下”,并且“活过曾经”。因此我总是会说“未来怎样都好!”
但是年轻人眼里却只有未来,觉得未来不管怎样都是好的。在我来说,自己活到今天的过程以及当下最为重要。虽说年轻人似乎也能理解“当下最为重要”这句话的某一部分,但他们恐怕还无法理解“过去比当下更为重要”这回事吧!
也许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但过去其实是可以改变的。当然,我们无法改变物理学的现实,但人类可不是活在物理学的现实里,同时也并非活在物理学所称的“时间”里。过去应该是由人们所捏造而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将会成为自己的过去。
即便要把自己想成是某位伟人转世也全凭自己自由,而不管事实如何,要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曾深爱母亲”同样也是自己的自由。全部的重点都落在要怎么做,才能够让现在的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常有人对我说“像你这样捏造自己到这种地步的人还真少见啊”,但我并非是在捏造自己,而是真心相信自己所说的话。
宫崎骏先生也是个捏造的天才,他可是全盘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呢!即便是他这种世间少有的顽固老头,也常会发生诸如“你以前才没说过这句话呢”“不,我说过”这样的对话。
大家都会将过去改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图景。譬如每个女人都会说:“老公,当初你不是跟我说过‘我会爱你一辈子,所以我们一起生活吧’这句话吗?”每个人都会这么做,因为不这么做就无法活下去,就像是这样,捏造过去其实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但年纪越轻的人就越无法发现过去的价值。
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的“现在”没什么价值吧!因为现在是以过去作为基础。正因为人们想让“现在”更加充实,并在其中获得某种自由,才会去捏造自己的过去。
譬如当放浪形骸的丈夫死去时,妻子面对其遗体会在脑海中捏造记忆,产生自己过去一直深爱着对方的错觉。如此一来,即便原本对至今未曾返家的丈夫充满憎恨,妻子仍可逃离过去那个讨厌的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