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艺术家皇帝(1/2)
大观初年,京师以元夕张灯开宴。时再复湟、鄯,徽宗赋诗赐群臣,其颔联云:“午夜笙歌连海峤,春风灯火过湟中。”席上和者皆莫及。
——1197年洪迈《容斋随笔》
徽宗作为画家、诗人和书法家,成绩斐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为徽宗所写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些没有注明日期的诗帖,似乎是徽宗自己随手写下的。 [1] 这些诗大部分是以比较大的楷体写在一张纸上,其中一张因为比其他作品大得多,显得与众不同:每个字高约12厘米,每列有两个字,整张横幅的长度为263厘米(见图81)。这幅作品有时因为上面有被理解为相互独立的两首诗而被称为“二诗贴”,有时则简单地统称为“诗帖”:
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
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
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
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2]
这幅引人注目的诗帖卷将两种艺术融合一体:它既是诗作,又是书法作品,第二首绝句还涉及第三种艺术形式——绘画,并对艺术家的创造力进行了评论。正如诗中所述,有创意的作品能够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因为这幅诗帖历经九百多年,是为数不多保存至今的徽宗真迹之一。
与第七章重点介绍徽宗对宫廷艺术家文化创作的监督指导不同,本章将重点阐述徽宗本人作为艺术家的活动。其实在监督他人创作与亲手实践之间并没有一条严格的界线,尤其是徽宗本人很多艺术创作在不同程度上是与其他艺术家进行协作。不过,我们还是不能忽略那些据称是徽宗亲自创作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政治意义。以文人的身份来履行自己的皇帝职责,这是徽宗统治的一个核心特点。
一个人在诗书画三种艺术形式上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这一思想可追溯到唐代。 [3] 精通其中两种技艺的人并不少见,唐代的王维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在徽宗之前的宋代,作为一代文化领袖的苏轼和黄庭坚也是多才多艺,在诗歌和书法领域里是令人尊敬的大师,此外还有擅长书画的米芾。不过,一个人能精通这三种艺术,还是颇不寻常。10世纪短命王朝南唐的统治者李煜就是这样一个不多见的例子,而且他似乎成了徽宗的榜样。《宣和书谱》提到,李煜创作出一种被称为“金错刀”的独特颤笔书法风格:“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然殊乏姿媚,如穷谷道人、酸寒书生,鹑衣而鸢肩,略无富贵之气。” [4] 《宣和画谱》强调了李煜的书法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图81 徽宗《二诗帖》,横幅,绢本,272x263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然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然书画同体,故唐希雅初学李氏之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而李氏又复能为墨竹,此互相取备也。 [5]
徽宗的瘦金体书法
和大多数书法家一样,徽宗能够用所有常见的字体进行书写。他的存世作品中有草书、行书和楷书,他曾多次用十种字体誊抄经文,其中肯定用到了隶书、篆书和一些不太常用的字体。 [6] 然而,使徽宗成为独具风格的书法家的,却并不是他的多才多艺,而是因为他在1104年二十一岁时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楷书字体,通常被称为“瘦金体”。徽宗在位期间一直都在用这种字体,但是可以观察到,随着时间推移,也略有变化。在徽宗初登皇位五六年,他的瘦金体书法使用的是非常瘦硬的笔画,但到了1112年,他的书法在笔画粗细方面有了比较多的变化,用笔更加畅快淋漓。 [7]
《二诗帖》是成熟瘦金体风格的一个绝佳例子。帖中笔迹瘦劲,转折处有明显的顿挫痕迹,而不是圆润笔触。楷书中经常用到的上提笔画被收到最小幅度。横划收笔时使用顿挫,也就是以露锋而不是藏锋的笔法往回带钩(右数第四列下面的汉字)。捺也带有一个运笔独特的钩(右数第五、六列上面的汉字),撇通常以一个弯曲的转折开始(左数第一列下面的汉字)。另外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是笔画最后的上钩被拉长,通常还有一个弯度,无论是向左边钩(右数第一列上面的汉字)还是向右边钩(左数第一列的两个汉字)。这幅书法作品作为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宝藏国际展的一部分,曾于1961—1962年在国外展出,当时的展品目录中介绍说:“这些汉字以整齐和瘦长的线条构成,用法瘦劲,舒展遒丽”,“其效果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力量和韵味,尽管它可能会过于精致。” [8]
徽宗希望通过这种非常独特的字体来传递什么信息呢?现存史料中找不到徽宗对自己意图的解释,同时代人也没有提到过这个问题。和所有人一样,徽宗应该也是从临摹先前大师的作品开始学习书法的,研究书法的历史学家在分析徽宗的书法风格时,通常也会先找出他临摹的是谁的作品。同时代人中唯一提到徽宗书法风格的人是蔡絛,他说徽宗年轻时受到了老师吴元瑜和同族赵令穰的书法风格影响,而这二位则分别模仿了唐代书法家薛稷和宋代黄庭坚的风格。当代学者也从不同方向研究了这些可能的来源。 [9] 此外,人们还可以从瘦金体书法,以及徽宗有时在花鸟画上使用的工笔技法上,看到整体风格的相似性。曾佑和将徽宗的书法描述为“画家的书法”。我们可从徽宗的书法中看到他年轻时模仿的老师及其绘画技法的痕迹,尽管如此,徽宗书法中最令人瞩目的还是其原创性。 [10]
“瘦硬”并不是使一个人的书法作品独具一格的方式,例如苏轼的书法就丰满圆润,与徽宗顿挫爽利的风格截然不同。 [11] 徽宗趋向于有序、精致和有控制的极致风格,他将需要深厚书法功力的独特风格发挥到极致,将自己表现为一个能够欣赏雅致与优美、同时又精通技法的有涵养的人。 [12]
徽宗还年轻时,就已经对自己的书法足够自信,愿意让它成为自己的象征。1104年,他为全国各地崇宁寺观中的本命殿写了很多匾额。同一年,他开始命人将其御笔所书的瘦金体书法刻在石碑上,立在很多人能看到的地点,有些立于官府,还有一些立于政府设立的官学或寺观内。1107年,他还命令将他的瘦金体书法用于新铸造的钱币(图112)。 [13]
自登基伊始,徽宗就开始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赐予朝中大臣。1104年,他赐给童贯一幅瘦金体誊抄的《千字文》(图113)。王安中和王黼也得到过很多草书作品(图111)。有时候,一班官员都会受到赏赐。1122年,在庆祝新修建的秘书省时,徽宗将自己的行书和草书作品赏赐给五十六名官员。王黼由于负责这次活动的很多事务,一个人就得到了徽宗赏赐的二十三件作品,比别人都多。随着几年的积累,身居高位的大臣,如蔡京、王黼、吴居厚和刘正夫等,都收藏了徽宗大量的书法作品,甚至还专门修建阁楼来存放。 [14]
徽宗经常用他独特的瘦金体书法为绘画题字,其中既有宫廷绘画官的作品,也有据称是徽宗御笔绘制的作品(见彩图五 、六 、十 、十一 、十二 )。所有这些绘画上的书法都非常引人注目,和绘画本身一样引人入胜。
徽宗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可以与皇帝作为书法家的传统联系起来。在徽宗的书法作品收藏目录《宣和书谱》的开篇,就对帝王书法家一一进行了介绍。书中称赞唐朝皇帝,特别是唐太宗和唐玄宗,亲自示范,赞助当时最优秀的一批书法家,大大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早期的几位宋朝皇帝,如宋太宗和宋真宗,都是热忱的书法家,而且和徽宗一样,也将自己的很多书法作品赏赐给大臣。对他们来说,能够精通经典的二王风格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徽宗作为书法家,在追求原创上达到了他们无法匹及的境界。 [15] 尽管如此,徽宗可以把喜爱练习书法作为一种长期的皇家传统来对待。
如果我们将徽宗的皇帝身份搁置一边,只观察那些传为徽宗所写的书法作品呢?徽宗的技法究竟有多精湛?艺术史家对此说法不一。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余辉称赞徽宗是一位特别有创造力的书法家,他认为如果徽宗不是皇帝,其成就应足以使他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列了。 [16] 有些学者则认为,徽宗的书法过于精致。
徽宗的大臣们很愿意以其他方式来逢迎,却没有想着去模仿他的瘦金体。据说徽宗训练了一些宫女宦官学习他的书法风格,帮他写一些文书,但不鼓励大臣也这样做。也许大臣们觉察到了徽宗希望自己的书法保持独特性,才没有对这种风格进行尝试。唯一模仿徽宗书法风格的著名人物,是将近一个世纪后的金章宗(1189—1208年在位)。不过,尽管后来的宋朝皇帝没有将瘦金体风格延续下来,但他们的确遵循了徽宗大力弘扬书法艺术的传统。徽宗的儿子高宗甚至还写了一部书法专著,并亲笔抄写儒家的六经,希望刻于石碑,安置在太学内。 [17]
画家徽宗
绘画技巧是徽宗在宫廷中展示公众形象的一部分。尽管徽宗的绘画作品并不像他的瘦金体书法那样独特,但它们非常精致,很有美学的吸引力。徽宗的绘画作品有很多留存到现在,光这一点就使他在所有皇帝中胜出。宋朝皇帝都曾像大多数文人那样,在诗歌和书法上投入不少精力。皇帝可以表示对这些艺术不感兴趣,但不能拒绝参与这些长期形成的礼仪传统,例如在宴会上吟诗,庆贺那些新近中举的考生。绘画却要另当别论。绘画对于文人和皇帝而言都不是必需的。徽宗完全可以表现得只是绘画艺术的推动者,而不必亲自作画;他收集的古画和对宫廷绘画官的监管,足以为他在艺术史上赢得一席之地。但徽宗对自己的绘画技艺非常自豪,经常拿出自己的作品给别人看。根据邓椿记载,1115年,在一次宴会上,徽宗向客人展示了他新近完成的一幅画,画的是小池塘岸边的一对鸭子,徽宗还为此画作序。邓椿写道:“凡预燕者,皆起立环观,无不仰圣文、睹奎画,赞叹乎天下之至神至精也。” [18] 1122年,在新建成的秘书省开放之日,徽宗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赐予五十六位大臣,此外还向参加仪式的大臣展示了他原创的一些绘画,以及临摹所藏古画的作品。徽宗向五十六位大臣每人赠送了一幅亲笔画。 [19]
作为画家,徽宗的自我表现相当成功。宋朝时期评论过徽宗绘画作品的人,大都认为他是一位极有天赋的艺术家。王安忠曾经对徽宗说,他画的一面屏风“成能独纵,度越古今”。 [20] 在徽宗驾崩几年后,张澄将徽宗描述为一位在闲暇时致力于绘画的天才。“花竹翎毛,专徐熙、黄筌父子之美”。张澄提到,他见过一套十二幅的绘画,徽宗在上面的题跋中说,他偶尔见到了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备受启发,便绘制了一套十二景。张澄还在书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徽宗在这套画中绘制的精美的山村风景、植物和动物等。此外,有一次,一位卖画人向他展示了十二幅山水画的立轴,每幅高约五尺,上面有徽宗亲笔所写的四字标题。 [21]
邓椿的祖父曾在徽宗朝做官,他在1167年所著的《画继》中有更完整的记述,将徽宗描述为一位画家。《画继》开篇即写道:“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众史莫能也。”尽管邓椿在别处提到,徽宗署名的很多作品其实是宫廷画师所作,但他仍然对徽宗自己的作品给予了最高赞誉。他在书中提到了几幅画,其中一幅有二十只形态各异的鹤,另一幅的山峰看上去像是被风削开的玉峰,只有仙人居住在那里。这幅画“使览者欲跨汗漫,登蓬瀛,飘飘焉,峣峣焉,若投六合而隘九州也”。 [22] 根据南宋的一些史料,徽宗画了很多关于小狗、小猫、猴子、鹦鹉、喜鹊、白鹭、鸽子、鸭、麻雀、兔和马的作品。 [23] 在14世纪汤垕的《画鉴》中,他认为徽宗所画的花鸟、山石和人物都属于极品佳作。“历代帝王能画者,至徽宗可谓尽意。”他描述了一幅唐玄宗骑照夜白(玄宗三匹名马之一)通过栈道的画作。“乍见小桥,马惊不进。远地二人摘瓜,后有数骑渐至。奇迹也。”此外,汤垕对一幅名为《梦游化城图》的作品也赞赏有加:“城郭、宫室、麾幢、鼔乐、仙嫔、真宰、云霞、霄汉、禽畜、龙马,凡天地间所有之物色色具备。为工甚,至观之,令人起神游八极之想,不复知有人间,世奇物也。” [24]
从理论上讲,存世的作品应当能对徽宗精湛的绘画技艺提供一些更好的证据。但要挑选哪些作品来研究呢?那些传为徽宗所作的绘画,大多是因为上面有徽宗的一枚或多枚印鉴,通常还会有他的花押。 [25] 但由于可能存在伪造、临摹和误认,这些作品的真伪也许不无问题。学者基本上一致认为,带有徽宗印鉴的绘画包括:徽宗自己创作的绘画、与宫廷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作品、在他的命令下由宫廷艺术家完成的作品、宫廷制作的摹本,以及后人的仿作和伪作。由于画上的印鉴或署名不可信,或是作品的年代不符,因此,一些认为可能是徽宗本人的作品可以被否定。当代艺术史家均认为,仅有一小部分画可以认定为徽宗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但对哪些作品应该归于此类,却看法不一。 [26] 表81中列出了我认为比较可信的徽宗的绘画作品。
长卷《金英秋禽图》(图82)在构图上比其他花鸟画更大胆,除了四只小鸟和两只蝴蝶外,还画了地上长出的几种植株。 [27] 一只正在行走的喜鹊可以看到全貌,还有几只正在地面上啄食,只能看到它们的一个角度(但与徽宗所有画鸟的作品一样,鸟的头部画出了全貌)。画面中草茎、竹叶和菊花丛的点缀,显示出构图上的创新,与徽宗其他作品都不一样。在对小鸟特征的关注上和其他作品一样细致入微,连喜鹊腹部的白色羽毛覆盖在黑色羽毛上的细节,喙上的缺口都清晰可见。这幅画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帮助人们想象:徽宗在创作时可能与一位宫廷画家合作,比方说,宫廷画家可能在徽宗画完鸟后在图上点缀了植株。
《竹禽图》(彩图九 )中鸟的画法运用了一种非常不同的技法。这是一幅创作时期较晚的小景绘画,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图中物体。画中鸟的色彩很浅,竹叶是一种明亮的淡绿色,虽然从叶尖还能看到少许冬天的痕迹,但已经开始吐出新芽。鸟的胸部羽毛以工笔画法细致描出,以漆点睛。在徽宗其他花鸟画中,右侧的大块岩石没有出现过,岩石的巨大体积和鸟的小巧精致形成了对比。艺术史家方闻认为,这幅画创作于徽宗执政后期,表达了“一个幽居深宫的皇帝远避尘嚣的美好幻想”。方闻还从画中看到了徽宗所受的道教影响,以及他的书法功底。 [28]
表81 现存徽宗主要的绘画作品
225
作为一名花鸟画家,徽宗借鉴了10世纪和11世纪宫廷艺术家的成就。这些艺术家有数百幅作品被收录于徽宗编撰的画谱中。 [29] 其中黄筌、黄居寀父子每人都有三百多幅,徐熙、易元吉也有两百多幅。在创作花鸟画时,徽宗很可能也参考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部画谱中,丰富的大自然被认为是创作花鸟画的原因。种类丰富的植物,“其自形自色”,为四季变化带来美景,为世界增添很多色彩。鸟类有“三百六十”,外形各异,声音和啄食姿态也各不相同。《诗经》中对许多鸟类和动物的歌颂,也是画家努力描绘它们的形态的一个原因。 [30] 徽宗很欣赏那些能够捕捉到鸟类的灵动神态、同时又能准确画出细节的艺术家,例如在画鹤时,能够准确描绘出所有细节,“顶之浅深,氅之黳淡,喙之长短,胫之细大,膝之高下”。 [31]
图82 徽宗《金英秋禽图》(局部),横轴,绢本设色。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艺术摄影资料库
尽管公认为是徽宗作品的花鸟画大多是设色的,但一些早期评论家也提到了徽宗的单色作品。邓椿谈论了徽宗的设色花鸟虫绘画,而汤垕则称,徽宗的单色花石画要比他的设色作品更优秀。有些被认为是徽宗真迹的单色花鸟画也保存至今,每一幅都表现出极其不同的技法, [32] 不过,没有一幅瘦金体题字是令人信服的,因此尽管有些学者认为其中有的是徽宗作品,但我对它们仍存有疑虑。
以下两幅单色风景画通常被认为是徽宗的作品,一幅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立轴,另一幅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横轴《雪江归棹图》(图83)。 [33] 后者令人想起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王诜的一幅山水画横轴,而王诜则是借鉴了郭熙的山水画风格。 [34] 徽宗在画山时用了很多渲染的技法,在画树、石和舟的细节时则使用了工笔画法。1110年,蔡京在这幅横轴的跋中提到了四幅画,可能每幅描述一个季节(另外三幅大概佚失了)。在画跋中,蔡京还赞颂了徽宗对宇宙造化的描绘:
臣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天地四时之气不同,万物生于天地间,随气所运,炎凉晦明,生息荣枯,飞走蠢动,变化无方,莫之能穷。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盖神智与造化等也。 [35]
图83 赵佶《雪江归棹图》(局部),横轴,绢本设色,303x19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尽管在1110年徽宗应该已经习惯蔡京的阿谀奉承,但他可能还是从蔡京对这幅画的评价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作为一位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徽宗尤其在诗歌入画方面有所创新,要求那些希望向士流发展的画院学生能够根据一句诗的含义巧妙地进行创作。徽宗还为画作配诗,南宋皇家画谱中列出了九幅有徽宗自己题诗的绘画,并记录了每首诗的内容。其中两首出现于我们在第七章提到的、由宫廷画家创作的两幅现存作品上(彩图六 、七 )。以下是另外两首:
杏花鹦鹉
并亚陇云飞,稳巢文杏枝。
高栖良自得,蜂蝶莫相疑。
桃竹黄莺
出谷传声美,迁乔立志高。
故教桃竹映,不使近蓬蒿。 [36]
从这些诗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是一位皇帝。这几首诗的重点都放在了植物、虫鸟,以及所有诗人都可以尽情描述或暗喻的自然世界上。而且,这几首诗都对赠画对象有很多赞誉之辞,称赞他口碑好、品格高尚、志向高远等。这些绘画可能画了诗中提到的鸟和植物,尤其是花卉。
诗人徽宗
除本章的七首诗外,第五章有五首徽宗关于道教的诗,第六章有七首关于祥瑞的诗,第十章有五首是关于宫廷文化的,第十七章还有两首徽宗被囚禁期间作的诗。在所有现存传为徽宗所作的诗词中,这二十六首诗占6。近年来,《全宋诗》的编者共收集了四百一十四首徽宗的诗词,其中有二百九十六首被划分为宫词类。宫词是至少从南宋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独特诗词形式。其余的诗词中,有二十五首由于被某位作者(常常是在徽宗朝的下一个世纪)在著作中引用而保存下来。例如,蔡絛引用了徽宗在登基第一年为祭奠哲宗所作的五首诗。 [37] 有二十三首诗由于某位后世作者(最晚到清代)记载了他认为出自徽宗之手的一件艺术品,而这件作品上恰好题有一首诗(而这很可能包括了伪诗)。《全宋诗》中还有八首诗是从其他存世画作中发现的。
这看起来数量很大,但我们应当知道,宋代流传下来的诗词远远多于唐代——《全宋诗》收录了二十七万首诗,其中有两千多首是苏轼所作。此外,如果作者是皇帝的话,那么作者身份可能包含着多种含义。正如大臣们经常会以徽宗名义草拟颁发的诏书一样,文官可能也会为他提供一些诗的灵感、想象和语言,而徽宗则将这些都视为自己的创作。然而,诏书和诗歌还是有所不同,因为每位宋代皇帝都颁下大量诏书,但记在他们名下的诗词数量却相差甚远。徽宗极力绍述的神宗和哲宗似乎都不怎么想当诗人,而且几乎也没有诗词被认为是他们所作。
同时,我们还应当知道,在徽宗创作(或别人代写)的所有诗词中,现存的只是一小部分。王安中曾有十四首与徽宗唱和的诗,但都没有留存下来。 [38] 蔡京的孙子曾给王明清看过蔡京与徽宗互相写给对方的一些诗,并表明那些诗仅占二人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一二。在一部收集了徽宗1110年之前诗词作品的早期著作中,共收录了三百七十首诗词。徽宗去世后,有人将其散落于各处的诗词收集在一起,共有一百九十五首诗、两百首宫词。 [39] 徽宗的儿子高宗是编纂这部文集的发起人,他明确表示徽宗的大部分诗作都已经佚失:“赋咏歌诗垂于后昆者,盈于策牍……自升灵太微,部佚(帙)不全。” [40] 在徽宗被囚禁期间,蔡鞗陪伴左右,他说徽宗在流放期间作了一千多首诗。 [41] 作为比较,唐代皇帝中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是唐太宗,有一百零八首。而另一个极端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据说曾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显然,不少都是别人代笔的。 [42]
在存世的徽宗诗词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宫词,二百九十六首。这些词都是七言绝句,没有标题或序。这类词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宫女,尤其是她们的哀怨。但与早期传统不同,正如艾朗诺所认为的那样,徽宗创作的宫词表达了他对宫中生活的满意,丝毫没有早期传统中的那些苦思愁绪。有些诗词根本就没有提到宫女,还有一些则只是将她们视为宫中场景中比较吸引人的一个因素。 [43] 这里引用其中的两首词:
红旗连属晓荧煌,万马嘶风去路长。
知是黠羌来款塞,亲临丹阙纳降王。 [44]
日暖风和殿宇深,高花修竹啭闲禽。
宫娥携手临丹槛,喜看文鸳戏水心。 [45]
还有十三首词也被认为是徽宗亲笔所写,有几首是他退位后所作。根据当时的诗词特点,这些词要比上面引用的宫词更具个人感情。其中,徽宗创作于元宵节的一首词最为感人,当时徽宗正在悼念他十分宠爱的嫔妃,即1121年去世的明节刘皇后,徽宗写道: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46]
大臣们是如何看待徽宗这些诗的呢?皇帝让大臣读自己的诗,往往期待着大臣的称赞,甚至是奉承。既然拍皇帝马屁是宫廷生活中的标准特色,也就很难看出诗的读者如何评价诗人徽宗了。例如,蔡絛在其《诗话》中,开篇就热情洋溢地称赞徽宗的诗词天赋,对此,我们应当相信多少呢?
今上皇帝天纵神圣文武,虽艺文余事,天下瞻仰如日月星斗,一篇朝出,四海夕传。自始即位,制《太陵挽诗》五章(诗略)。夷夏已争讽诵,万国同声。又君臣赓载,光绝前古。 [47]
蔡絛还记录了徽宗为大臣们题写的一些诗,结尾是1120年一次大祭之后,蔡京和徽宗同韵唱和的诗。根据蔡絛的描述,蔡京也颇有诗词天赋,因为他能表现现场的非凡景象,即兴答和徽宗的诗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