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官商勾结(1/2)
简单弄明白孙春明的意思,孙悦也是震惊连连,不得不说自己这个爹玩的真是有点大了,或者说野心勃勃。
孙悦知道孙春明一直都是有心思建立一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一样的大商业联盟的,不过以前孙家就是再怎么牛哔,再怎么首富,也没有几个愿意跟着他一块玩的。
一直到后来主政洛阳,以孙家产业为核心,依托于玻璃厂和钢铁厂,算是将中原地区的资本来了个卷包烩,基本上各家的军中退休大佬和豪商都有加入,只可惜只是初步合作,离一统中原商界还有着老远的距离,更何况中原以外的资本势力也不小。
更关键的是,他也不太敢继续发展下去了,一来他他渐渐有点控制不了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的股东们了。二来,这个资本势力太大容易惹了赵匡胤的猜忌,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只能安奈心头野心,打算另找机会。
谁能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呢,他自己都稀里糊涂的,一点规划都没有的,居然就成了三司之一的盐铁使,而且三司使楚昭辅还恶了官家,有意纵然他跟三司使抢班夺权。
不管哪个年代,当权力和财力完美结合之后,所爆发出来的能量都是无比巨大的,这不是加法,是乘法,甚至是特娘的次方。
在商钞盐引制成功运转,尝到了甜头,并得到了朝中上下一片交口称赞之后,他便在官商结合,或者说勾结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毕竟,不管是当官还是做生意,看别人勾结都是很不爽的,而自己勾结么,呼哈哈哈哈。
银币的铸造,孙春明并没有直接交由盐铁司直接搞,而是在盐铁司下属建立了一个银钱局,专门负责勾连天下商人建设钱庄,因为银币和铜钱之间是要求按比例在钱庄兑换的。
这里普及一个金融常识,货币的兑换哪怕是经济崩溃的明朝都是有一个官定比例的,比如说官府规定一两银抵一百文,但在实际交往中老百姓也不傻,一千文能换一两银就不错了,就好像我朝相对困难时期的金圆券,原则上跟人民币的兑换是一比一还是一点一来着,但实际上一比二都没人跟你换。
如果没有钱庄作依托,孙春明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要铸新币,那就扯淡了,这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几大权利之一,不管怎么铸,都相当于后世的印钞,那是要出大乱子的,你怎么定兑换比例都没用,老百姓不认你这个。
元明两朝还发了几十万亿的纸钞呢。
但有了钱庄就不同了,相当于中央银行,比如孙春明规定一银币等于一两银,等于十贯铜钱,别管这个兑换比例离谱不离谱,只要老百姓随时可以在钱庄能兑换得了,这个比例就是成立的,而且在倭国白银大量涌入之前,这个体系也不太可能崩溃。
所以本质上这并不是什么新增铸币,就是特么提前出来的飞票或是交子,以银为依托不过是一种过渡罢了。
这样的货币说实话跟普通的平民百姓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孙春明想让朝廷将税收体系与银币结合,又被赵匡胤给否了,人家也怕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