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张居正 > 第二十四回 议夺情天官思抗旨 陈利害皇上动威权

第二十四回 议夺情天官思抗旨 陈利害皇上动威权(1/2)

目录

九月二十九日通政司发往各大衙门的邸报中,全文刊登了张居正的两道疏文。第一道是《谢遣官赐赙疏》,文如下:

臣于本月二十五日闻臣父忧,今日钦奉圣旨,赐臣银五百两,纻丝十表里,新钞一万贯,白米二十石,香油二百斤,各样碎香二十斤,蜡烛一百对,麻布五十匹。该司礼监随堂太监魏朝恭捧到臣私第,臣谨叩头祗领讫。

伏念臣犬马微生,樗蒲贱质,事主不能效匡扶之力,事亲不得尽菽水之欢,以致抱恨终天,虽生犹死。仰荷圣慈曲垂悯念,既奉慰谕之勤倦,兹又拜赐赉之隆渥,顾此殊恩,今昔罕觏。臣一家父子,殁者衔环结草,存者碎首捐躯,犹不足以仰报圣恩于万一也。臣哀苦愚衷,昏迷罔措,仰天泣血,辞不能宣诚。不胜激切感戴之至。

万历五年九月二十七

这一道谢疏是写给皇上的,另一道疏是写给仁圣与慈圣两位皇太后的,名曰《谢两宫太后赐赙疏》:

臣于本月二十五日闻父忧,今日钦奉仁圣皇太后懿旨,赐臣银五百两,纻丝十表里,新钞一万贯,白米二十石,香油二百斤,各样碎香二十斤,蜡烛一百对,麻布五十匹。该慈庆宫管事太监张仲举恭捧到臣私第,臣谨叩头祗领讫。

伏念臣罪恶深重,祸延臣父,以致抱恨终天,痛苦几绝。仰荷慈恩垂怜犬马残生,谕慰谆切。又特颁厚赙,赫奕充庭。顾此殊恩,古今罕遇。臣一家父子,殁者衔环结草,存者捐躯殒首,犹不足以仰报慈恩于万一也。臣哀苦愚衷,辞不能布诚。不胜激切仰戴之至。

可以想见,各大衙门收到邸报后,官员们争先捧读的情景。打从张居正接到讣告的时候起,京城里就被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大家议论的就是一件事:张居正是去还是留。

皇朝官员的丁忧守制制度,施行两百多年从不曾更易。官员一得到家中讣告,循例都要立即向皇上写本子乞求回家守制三年。皇上也会立即批复,着吏部办妥该官员开缺回籍事宜。如果皇上不允,则称为夺情,除了战乱,这种事情极少发生。可是,张居正已得到讣告四天,却还没有上本皇上申请守制。今日邸报上刊载的两道谢疏,也无半点丁忧之意。于是,一些好事的官员便猜详这里头的种种可能。这天上午,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锡爵带着部属吴中行、赵用贤等人匆匆赶到位于六部街的吏部衙门,要求见吏部尚书张瀚。吏部尚书列部院大臣之首,称为天官,又称冢宰。因掌握诠选拔擢之权,除公事外,平常极少在值房会见官员,即便是公事,四品以下官员也极难见到他。论级别,吴中行与赵用贤两人均是五品侍读,平常想见他连门都没有。但掌院学士王锡爵亲自前来,张瀚就不得不出面接见了。一来王锡爵是官居三品的词臣领袖,人望极高;二来此人从不登门访客,一般人想请他都请不到,安能将他拒之门外

却说张瀚将这一行人迎到值房坐定,他与王锡爵刚寒暄两句,吴中行就迫不及待地插话说:

“冢宰大人,今日我们随王大人前来拜访您,为的是首辅张大人的守制之事。”

张瀚一愣,他瞟了吴中行一眼,说道:“这种事情,你们为何来找老夫”

吴中行又问:“今日的邸报想必冢宰大人已看到了”

“看过了。”张瀚故意轻描淡写地回答。

“不知大人有何感想”

问这句话的是赵用贤,他是个大胖子,说话呼哧呼哧喘粗气。张瀚不喜欢这两位年轻官员咄咄逼人的谈话方式,便板着脸说道:

“如果老夫记得不差,你们两位都是隆庆五年的进士。”

“是。”吴中行答。

“首辅张大人是你们的座主,你们今日说话的口气,都不像是他的门生!”

“我们是他的门生,但却进不了他的家门。”吴中行悻悻然回答,眼神里溢出怨愤,接着又补了一句,“如今已被发配到贵州都匀卫的刘台,还不是首辅的门生!”

一提到刘台这个名字,张瀚立刻就感到气不顺了。此人也是隆庆五年的进士,由于机灵干练,很得张居正赏识。万历三年,张居正亲自提名,将他从六品刑部主事任上拔擢为四品辽东巡按。三十多岁就成了开府建衙的地方大员,可谓平步青云。第二年秋上,辽东总兵李成梁击溃鞑靼犯边之敌,斩首两百余级,刘台抢着上本报功。按规矩,地方巡按不得贪冒军功,向朝廷报捷是总督与巡抚分内之事,刘台这一下犯了忌。他去辽东履任前,张居正曾单独接见了他,要他虚心历练政务,为地方父老做几件实事。此次谈话用意明显,就是希望刘台做出政绩来,以备日后重用。谁知刘台到任后,就自恃有首辅这个大后台,在同僚面前颐指气使,弄得关系紧张。张居正听到一些关于刘台的风言风语,心中已对他这个凌辱抚台的风宪官产生不满,现在又见他违例报功,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便借着这件事情,去信把刘台痛斥一番。谁知刘台是个只听得好话听不得调教的主儿,一收到这封信,他就以为张居正要惩治他了。偏那时候,一连几期的邸报上都登载有官员因违反驰驿条例而受惩处的消息。更有甚者,是他的江西同乡付应祯御史因上本指责张居正苛政太严而遭到削官为民的处分。刘台心想:“与其让你不明不白地罢了官,倒不如我先告你怙恩恃宠,把皇上当傀儡,把百官当仆役。”主意一定,他就写了一封长达数千言的《劾张居正疏》寄往京城。此疏一出,立刻轰动京城。张居正读此疏后,不胜骇异激愤满胸,立即给皇上写了一道辩疏,并申请卸去首辅职务。早朝时,张居正俯在丹墀下奏道:“辽东大捷,刘台违制妄奏,法应降谪,臣请旨戒谕,而刘台妄自惊疑,遂无顾忌发愤讦臣。且刘台为臣所取士,二百年来无门生劾师长者,计惟以去职谢之。”说罢伏地痛哭。小皇上亲下御座把张居正扶起,再三慰留,当廷宣旨将刘台械掠到京,廷杖八十棍后谪戍贵州都匀卫永不叙用。

去年,吏部发生的最大一宗事情莫过于“刘台事件”,张瀚对这个忘恩负义疏于政事的刘台也没有什么好感,所以处理起来并无心理障碍。现在见吴中行旧事重提,便没好气答道:

“刘台咎由自取,首辅摊上这样一个门生,实乃大不幸也。”

“刘台做人确有缺陷,但他的《劾张居正疏》所列事实,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比如,礼科给事中陈吾德,因为早朝时与同事们聊天,对首辅大人免掉京官过冬所发护耳一事说了几句风凉话,被人告到他那里,他立刻把陈吾德贬二级谪出京城,这算不算怀私泄愤擅作威福呢”

听这两位侍读的谈话,张瀚已猜出了他们前来拜访的用意。年轻官员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在天官面前如此放肆,他恨不能把他们撵出门去。但碍于王锡爵的面子,他不便呵斥,只得对王锡爵说:

“王大人,你的两位属下初生牛犊,依老夫看,他们神态举止不像词臣,倒像是言官。”

王锡爵胸中虽无城府,但言辞甚短。他听出张瀚语含讽刺,便肃容答道:

“冢宰大人,年轻人多愤激之词,然也可理解,他们对首辅大人倒也无甚成见,只是守制一事牵涉朝廷大法,他们想来听听冢宰大人的意见。”

张瀚对王锡爵的辩解不以为然。他觉得两位年轻官员的行状有沽名钓誉之嫌,便劝道:“年轻人,老夫知道你们的心思,想在守制问题上做做文章。老夫想劝告你们,万不可为博得虚名,而毁了自家前程。”

王锡爵闻听此言,惊问道:“冢宰大人何出此言”

张瀚顿了顿,又把在座的三位仔细看过一遍,才缓缓言道:“老夫年轻时也颇好名,为了名,常常铤而走险,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十分好笑。综观历史,那么多有名人物,有谁不是过眼云烟名人名人,因名而累人。单说五经中所载人物,《易》中载十三人,《书》一百一十三人,《诗》一百四十八人,《礼记》二百四十四人,《春秋》两千五百四十二人,共三千六百人,从中挑其重者也不下三百人。今天,你们谁还记得这些人倒是汉代新城三老、鲁国两生、壶关三老、洛阳令尹,皆不知其姓名,千载之下,后人尚怀念他们的风范,有名变成无名,无名反而有名,王大人,此中道理,不可不深思啊!”

张瀚因名而生感慨,引经据典把三个来访者训诫了一番。吴中行与赵用贤感到张瀚曲解了他们的来意,脸上都有些挂不住。但碍于辈分又不便争辩。王锡爵毕竟在官场上待的时间久些,因而看得出张瀚这是故意“王顾左右而言他”。话不投机,他也不想在此久待,他来此的本意是想当面问清楚皇上对张居正守制的具体态度。因此起身告辞前,他只得硬着头皮抄直问道:

“冢宰大人,愚职想打听一件事。听说皇上在平台召见了您,要您劝说首辅夺情,可有此事”

“有。”

张瀚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假装饮茶,把头低了下去。只听得赵用贤抢着问:

“老天官打算怎么办是遵旨还是抗旨”

“我老了,并不想博名于青史。”

张瀚说完,已是站起身来,这是送客的意思,王锡爵他们只得怏怏退出。

一出吏部衙门,赵用贤就愤愤骂道:“张瀚这个老糊涂,贵为天官,却还是首辅的夹袋中人物。”

王锡爵叹道:“我看张大人言语闪烁,似另有隐忧,也不必勉强他。”

吴中行出主意道:“到今天为止,张首辅已有五天没到内阁值班。干脆,我们现在回翰林院,邀齐了同僚换了绯袍,都到内阁去。”

“干吗”赵用贤问。

“你难道不知道皇朝更换首辅的规矩”吴中行挤挤眼笑道,“前朝故事,首辅三天没到内阁当值,次辅就可以按序迁左,取而代之。翰林院的官员们此时就该身穿绯袍前往祝贺。”

“你是说,咱们去祝贺吕阁老迁升”

“我只是这样想,能不能做,还须得王大人拍板定夺。”

王锡爵也是张居正为小皇上选定的六位讲臣之一,他与张居正本无私怨。他之所以反对张居正夺情,是觉得如果首辅违反守制条例,对于以孝治天下的皇朝来说无异于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为皇朝两百多年来,虽偶尔有夺情事例发生,但却没有一个首辅这样做过。通过这几天发生的情况判断,张居正根本没有回家守制的打算。为贪恋禄位,竟置孝道而不顾,王锡爵觉得首辅的这一举动不可容忍。这个一贯远离是非的词臣领袖,终于按捺不住,在吴中行、赵用贤一班僚属的怂恿下四处活动,进行阻止张居正夺情的联络工作。眼下听罢吴中行出的主意,他觉得这样“激”一下,或可影响皇上的决策,于是颔首同意。

按下王锡爵一行不表,回头再说张瀚。自送走王锡爵后,他就独自坐在值房里,愣瞧着屋顶出神。张瀚已年过六十,比张居正早一届考中进士,也是朝中老臣了。他侧身官场数十年来,并无大的建树,亦无什么过错。凭资历,在万历二年,他熬到了南京留都吏部左侍郎的位子上。在一般人看来,他在这位子待上几年就该致仕回家颐养天年了,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谁知时来运转,在这一年,他突然接替杨博,来北京接任吏部尚书。这一任命宣布之日,举朝皆惊。因为无论是讲资历还是讲能力,这么重要的位子都不会轮到他。朝中大臣都知道,这是张居正看中了他。张居正如此安排原也是有自己的私心,吏部尚书掌天下文武官员的铨选任用,事权重大,如果选一个能臣担任此职,他就不便驾驭,内阁与吏部之间难免发生龃龌。吸取前朝教训以及自身的经验,他认为吏部尚书的人选,应该是人品高于才能。这个人不能太有主见,可又必须是守口如瓶的谦谦君子。按图索骥,张居正便看中了张瀚。

张瀚做梦都没有想到快六十岁的人了居然还能撞大运,担任六部尚书之首。他知道他的这一段发自老年的锦绣前程,完全是因为张居正力排众议青睐于他的原因,因此打从心眼儿里对张居正感激涕零。上任三年来,无不对张居正言听计从。甫一就职,他就看出张居正整饬吏治的决心,以及他重用循吏轻视清流的用人之道。他虽不是曲意逢迎,但也竭力推行。天下官职,每有一缺空出,张瀚都会请示张居正该由谁来接任。有时候,张居正提出的人选,他认为不合适,但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所以,名义上他是天官,实际上,一应人事大权都被张居正牢牢抓在手中。日子久了,张瀚有时候也感到痛苦。架空的滋味很是难受,夜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但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他都没有说过一句怨语,他总是提醒自己不要以“天官”自命,充其量只是一僚属耳。因此,哪怕是在最小的事情上,他也绝不会自作主张而忤逆张居正。

过惯了这种表面尊贵暗里受憋的日子,张瀚的一颗心已是麻木。但是,张居正父亲的去世,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就在王锡爵带着僚属前来拜访时,他的心里头正在倒海翻江呢。

却说前日,小皇上听了冯保的建议,在平台单独召见张瀚,希望他出面上书朝廷,劝说张居正夺情。冯保的这一建议,实在是保全皇上威权的万全之策。皇上为天下之主,想办的事没什么办不成的。但夺情事大,若皇上直接给张居正下旨,势必会引起士林非议,这时,若让吏部尚书张瀚出面上奏,皇上只是就他的奏本作个准予张居正夺情的批谕,则这件事所承受的风险便从皇上那里移给了张瀚。办成了,皇上不愧是社稷之君;办不成,张瀚就是替罪羊。当然,愿意给皇上写本子慰留张居正的官员大有人在,但冯保虑着最合适的人选还是张瀚。一来张瀚为天官,位高权重,说话有分量;二来处理官员的守制与否也是他吏部尚书分内之事。

亲承小皇上的造膝之谈,出得平台,张瀚一路上暗暗叫苦。此后两天来他一直被这件事困扰,不知如何办理才好。当他乍一听到张居正父丧的讣告,内心的第一个反应是有一种解脱感,因为他想到张居正马上要回江陵老家守制,这位铁面宰相一走,他这个天官就不再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了。一个不敢奢望的幻想眼看就要变成现实,张瀚简直有些欣欣然了。但是,小皇上这次谈话,又再次让他产生了幻灭感。他并不知晓皇上召见他是冯保的主意,他认为皇上之所以要挽留张居正,是因为他虑着自己尚无单独柄政的能力。这几年,张居正一直担任“摄政王”的角色,天下人都看出这一点,只是没有谁敢讲出口而已。如今,皇上还离不开这个“摄政王”。张瀚一旦看清此中“玄机”,心下便痛苦不堪。按他做人的一贯秉性,此时他只须谨遵谕旨办事,上折恳请皇上为天下苍生慰留张居正,则一切还是顺风顺水。他什么都不会改变,依然可以深得皇上与首辅的信任,稳居高堂养尊处优。但他确实不愿这样做,这不仅仅是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而是他固执地认为:无论是从朝廷纲常还是从国家政局考虑,张居正都不应该夺情。

论纲常,皇朝以孝治天下,父母大孝若不丁忧守制,岂不是天伦沦丧不守制就是不孝,对父母不孝,对皇上安能尽忠不忠不孝之人,身膺宅揆之职,安能号令天下,让士林归心此其一也;其二,论政局,目下北方九边安宁,两广虽时有蟊贼造反,终无大碍。天下田赋充裕,老百姓安居乐业,经过四年的整治,吏治也很清明,值此国泰民安之际,张居正有何夺情的理由

思来想去,张瀚决定抗旨。在王锡爵他们到访之前,他就下定了决心,决不带头上书劝张居正夺情。但他不想把这个打算告诉王锡爵,他不肯和这帮文人搅在一起。他觉得他们煽乎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了出风头,而他则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纲常和个人的操守。

就在他独自一人在值房里冥思苦想之时,书办进来禀报,说是工部尚书李义河已到廨房,张瀚连忙走过去相迎。一进廨房,正在等候的李义河一看到他,便起身相揖,言道:

“张大人,听说你找我”

“李大人请坐。”张瀚热情叙座,一边看茶,一边言道,“不谷找李大人来,是有一件事想麻烦你。”

“何事”李义河问着就打了个茶嗝。

张瀚早上一入值房,就派人前往工部衙门请李义河过来叙谈。李义河是张居正最信任的朋友,这已不是什么秘密。张瀚找他来的目的,就是让他给张居正带信。这会儿,他字斟句酌说道:

“首辅家严辞世,不谷深表哀悼。”

“是啊,”李义河脸色黯淡,答道,“首辅一闻讣告,便在府中布置了灵堂,仆已前往吊唁了两次。”

“啊,”张瀚听出李义河话中含有讥刺之意,埋怨他没有及时前往拜祭。他也不解释,而是宕开话头说道,“首辅这几日在家守制,尽人子孝道,皇上、两宫皇太后也对他抚慰有加,君臣之义,令人景仰。”

李义河咂摸张瀚话中的意思,感到有些不对劲,便索性捅穿了问:

“听说皇上前两日在平台接见了你”

“是的。”张瀚知道瞒不过,回道,“皇上召见不谷,为的是首辅守制的事。”

“皇上有何旨意”

“皇上让不谷上书,建议朝廷让首辅夺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